
2022年12月,為使社會人士、有關研究人員快速了解新一輪審核評估相關知識,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編印出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2021-2025)精要導讀》(以下簡稱《導讀》)。《導讀》分為概述、學校部分、專家部分和組織管理部分四個篇章,主要圍繞社會公衆感興趣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問題,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對新一輪審核評估進行概要性解讀,共40個問答。教務部将有序推送《導讀》内容,以使師生進一步了解審核評估,做好評建工作。本期的内容是《導讀》“學校部分”第15-21個問題。
本期内容如下:
15.學校如何以新一輪審核評估為抓手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以立德樹人為思想統領,強調高校要把立德樹人融入評估全過程、全方位在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一是強化認識,明确立德樹人中心地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五育”并舉培養時代新人;二是強化基礎,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将立德樹人完整、全面地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學校事業發展規劃、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教學模式、管理服務體制、資源保障條件等都要圍繞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來謀劃和建設;三是強化制度,建立立德樹人“負面清單”,健全學校黨委、行政定期研究立德樹人工作制度,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機制,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統籌推進,從體制機制層面建立健全立德樹人“實舉措”,形成培養目标一緻、職責分工合理、育人合力顯著的立德樹人工作格局。
16.學校如何申請參加新一輪審核評估?
答:參加新一輪審核評估的學校向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包括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時間,提交《審核評估申請報告》。申請評估時,學校依據大學章程和發展規劃,綜合考慮自身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标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與運行情況自主選擇“兩類四種”評估方案其中一種。
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向教育部提出申請;地方高校向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請,其中申請參加第一類審核評估的地方高校由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向教育部推薦。學校提交評估申請時,需在申請報告中說明上輪評估整改情況,包括整改任務、整改目标、體制機制、工作舉措、整改成效等。上輪評估整改的完成情況是新一輪審核評估申請受理的門檻條件之一。
擁有異地校區的學校,如異地校區與主校區為同一法人且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的制式、标題、落款、公章等與主校區相同的,異地校區原則上應按主校區同一套評估方案評估,并在《審核評估申請報告》中予以說明。除此之外,須單獨申請參加新一輪審核評估。
17.學校為什麼要選擇與自身發展相匹配的評估類型?
答:在制度設計方面,新一輪審核評估與“十四五”規劃同步,要求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并充分論證後,提出評估申請,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時間。學校選擇評估類型不是簡單技術層面的準備,而是戰略層面的考量,是黨政領導班子要決策的大事是關系到學校辦學定位和“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标的重大選擇,需要理性思考、慎重決策。申請類型應由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決定。
學校一旦選擇了某種類型,就要根據此類型要求、指标撰寫《自評報告》,總結教育教學取得的成績,提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專家也會根據此類型要求、指标“把脈問診”,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更加明确自身的辦學定位和方向,總結現狀并找到未來發展目标及下一步整改的努力方向,以此推動高校高質量内涵式發展。
如學校選擇了與章程規定、目标定位不匹配的評估類型,造成評估指标無法“适配”,導緻專家很難“對症下藥”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專家組評估時列出的“問題清單”會很長,與此相對應學校的整改難度就更大,總體看對高校發展不利,也偏離了新一輪審核評估分類改革設計的初衷和用意。
18.評估分類是給學校分等嗎?
答:不是。新一輪審核評估針對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多樣化需求,采取柔性分類方法,提出“兩類四種”評估方案,滿足不同類型高校對質量保障的需求。這種評估分類并非給高校分層、分等,更不是給高校貼“标簽”。參評學校可根據自身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标和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情況自主選擇最适合的評估類别。“兩類四種”評估方案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動态的,以5年為周期,為學校的變化發展留下了調整上升空間。高校可以在這個周期内選擇一種類型來接受評估,到了下一個周期,還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另一種類型。學校人才培養可以一種類型為主,不排除部分專業按另一種類型培養,即:以學術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高校不排除有些專業培養應用型人才,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要方向的高校也不排除有些專業培養學術型人才。
19.學校如何選擇評估指标?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标體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兩部分。針對第一類參評學校,重點考察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能力和綜合改革舉措成效。定性指标強調3個注重:注重本科教育的時代要求,引導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注重特色發展,引導學校全面開展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注重質量保障的文化機制,引導學校提升内部質量保障能力、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定量指标綜合考量“雙一流”建設動态監測指标以及教育部相關評價指标,審核重點中設置了35個反映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的關鍵數據進行定量審核,包括22個必選項和13個可選項。同時,在可選指标設置上給足彈性空間,學校可結合本校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從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台提供的教學基本狀态常态監測數據中自主選擇,進行等量或超量替換;國家數據平台提供不同類型高校常模數據(即高校本科教育教學關鍵數據平均值),學校可根據辦學定位和實際需求,自主選擇多個類型高校常模數據做對比分析,同類型常模比較長短,從而進一步找準所處坐标和發展方向。
針對第二類參評學校,通過模塊化設計定性指标,首次設置統一必選項、類型必選項、特色可選項、首評限選項,由高校根據要求和辦學實際自主選擇。統一必選項體現國家對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剛性要求,類型必選項體現對學校“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的引導,特色可選項體現對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的引導,首評限選項體現對首次參加審核評估高校基本條件的剛性約束;定量指标集中體現了新時代國家對這類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定量指标包括46個,分為必選項和可選項。“必選項”是指該定量指标必須選擇;“可選項”是指該定量指标可結合辦學實際和優勢特色自主選擇。“必選項”對标國家規範要求,包括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基本辦學條件、學生發展與支持服務方面的要求等。“可選項”引導高校辦出特色和水平,包括學校卓越教學及學生培養所取得的成效等。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至少8項。
20.學校如何選擇常模?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定量指标可作同類常模和傳類常模比較,同類常模比較是指參評學校選取同類型高校數據平均值做比較,他類常模比較是指參評學校根據自身實際和發展需求,自主選取、量身定制不同類型(可以為多個類型)高校數據平均值作比較。
《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提供必選、可選和自定義3類常模,包括世界一流大學常模、“雙一流”建設高校常模、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常模全國常模、31個省(區、市)常模、12類高校常模(理工類、綜合類、語言類、醫藥類、财經類、體育類、藝術類、師範類、民族類、農業類、軍事類和政法類)、自定義常模7種。第一類評估的必選常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常模,其餘為可選;第二類第一種評估的必選常模是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常模,其餘為可選;第二類第二種的必選項為本省(區、市)常模,其餘為可選項;第二類第三種的必選項為全國同類高校常模,其餘為可選項。除必選常模外,學校可根據需要自主選擇至少一種或多種類型常模。自定義常模是學校根據自身需求量身定制的個性常模,最多可以定制3組常模,每組不少于5所高校。常模選擇的重點在于通過指标數據比較,幫助學校了解自身與同類學校、标杆學校的差距,找準位置,持續改進。
21.學校已通過教育部認證的專業如何免于評估考察?
答:“教育部認證”是指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評估歸口管理辦法(試行)》納入“高等學校評估項目清單”管理,由教育部評估中心具體組織實施并納入教育部評估歸口管理的認證項目,“在有效期内”是指在學校審核評估正式啟動的時間(即線上評估開始時),該專業認證結果處于有效期内。學校可在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評估系統(以下簡稱評估系統)查詢“通過教育部認證并在有效期内的專業名單”。
“免于評估考察”不等于免于評估,上述有效期内的專業仍在評估範圍之内,由學校自行決定該專業是否需申請免于評估考察。
學校若有意願申請免于評估考察,需在确定審核評估正式啟動具體時間後,在評估系統提交免于評估考察申請。根據《關于做好“十四五”期間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評估中心将在評估系統中預置有關專業認證材料作為本專業的審核評估材料,由學校最終确認,切實減輕高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