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為使社會人士、有關研究人員快速了解新一輪審核評估相關知識,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編印出版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2021-2025)精要導讀》(以下簡稱《導讀》)。《導讀》分為概述、學校部分、專家部分和組織管理部分四個篇章,主要圍繞社會公衆感興趣的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問題,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對新一輪審核評估進行概要性解讀,共40個問答。本期的内容是《導讀》“學校部分”第22-29個問題。
本期内容如下:
22.學校如何做好評建改工作?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的評建改不同于上輪審核評估的評建,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審核評估的重要環節。其中自評自建是審核評估的基礎,學校可以通過自評自建促進學校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能力。通過評估整改形成質量閉環管理,可促進高校自覺鞏固和充分利用評建成果,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校要将評建改作為一項“全鍊條”的工作來考慮,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立德樹人作為評建改工作統領。學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準,将立德樹人完整、全面地體現在學校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要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和“負面清單”,形成培養目标一緻、職責分工合理、育人合力顯著的立德樹人工作格局;要認真做好《自評報告》中立德樹人情況“必答題”,總結學校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舉措及取得的成效,查找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改進措施,把立德樹人貫穿學校評建改工作“全鍊條”。
二是要正确理解審核評估。學校要深刻理解新一輪審核評估從名稱上就發生了變化,從“本科教學工作評估”變成了“本科教育教學評估”,評估的内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從聚焦教學工作,轉向了聚焦教學基礎上的育人工作,更多地是從育人的高度來看教學,不僅包括本科教學,而且涵蓋黨的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學生發展、資源保障等學校辦學各方面,是對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面考核和整體評價。從這個意義上講,新一輪審核評估不僅僅是分管教學的校領導、教學或評估部門統籌執行層面的事,而應該是黨政領導班子要決策的大事,關系到學校“十四五”期間發展目标和辦學定位的重大選擇。
三是構建高校的質量文化。學校要全面對接"學生中心、産出導向、持續改進"的國際先進理念,從概念層面、機制層面、實施層面落到師生、院系、專業和課程,使這一先進理念成為整個評估工作的理念共識和行動自覺。“學生中心”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刻苦學習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要素,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産出導向”強調以學生學習效果為導向,注重評價學校提升人才培養的目标達成度、社會适應度以及學生和社會滿意度,避免單純根據顯性指标評價辦學水平。“持續改進”強調對人才培養全鍊條形成質量閉環管理,促進高校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保障機制和大學質量文化,及時發現問題、持續改進提升質量。
四是堅持實事求是。學校要用好自主選擇權,依據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标選擇适宜的評估類型和指标體系,形成個性化評估方案,用自己尺子量自己;以“平常心、正常态”對待評估,評建改工作要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做到不回避問題、不隐瞞事實、不弄虛作假、不誇大成績;樹立正确的評估價值取向,從發展的角度出發看待評估,以審核評估為契機,落實質量主體責任,與專家組、評估機構形成“質量共同體”,對本校人才培養狀況、培養質量全面深入地自我審視和不斷地自我改進,促進高校内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
五是要處理好四種關系。學校要處理好審核評估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處理好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的關系,積極構建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高校質量文化;處理好自評工作與日常工作的關系,使高校的評建工作融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質量保障體系與質量文化建設工作之中;處理好自評工作與整改工作的關系,保證評建改工作長鍊條開展、常态化推進。
23.學校《自評報告》應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答:《自評報告》是審核評估的重要材料之一。《自評報告》撰寫的質量不僅反映參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客觀狀态,也反映參評學校對審核評估的态度與重視程度,還可以看出學校能否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是否具有駕馭和反思自身發展的自省能力和水平。《自評報告》撰寫要建立在學校全面自評自建工作的基礎上,緊緊聚焦審核評估指标,對學校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标定位、改革建設和培養成效進行全面梳理,由此形成反映自評結果的寫實性報告。《自評報告》的形成過程,是經過學校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複修改完善的過程,也是凝聚全校師生共識的過程。
《自評報告》要重點闡述學校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做得怎麼樣”“做得不好的如何改進”“改進效果如何”等。學校撰寫《自評報告》時,不得修改一級、二級标題,指标不能少,重點不能丢,同時還要避免撰寫與審核評估指标體系無關的内容。
《自評報告》主要内容包括“學校簡介”“學校自評工作開展情況”“學校自評結果”三部分。“學校自評結果”表述按照二級指标展開,需涵蓋但不限于二級指标下設的審核重點。“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對應到一級指标來寫,問題具體表現描述對應到二級指标和審核重點。《自評報告》中的數據應與《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中的數據一緻,如果由于數據采集的時間節點不同等導緻數據不一緻,學校須在《自評報告》後面附簡要說明。
24.學校如何準備新一輪審核評估相關材料?
答:學校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開展新一輪審核評估,堅持以事實和數據為依據,準備以下評估相關材料。
一是基本材料。人才培養方案、教學管理規章制度、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報告、申請報告等應該作為評估的基本材料上傳至評估系統,不能等到專家需要時再臨時提交。
二是教學檔案。教學檔案是高校在教學管理、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基礎材料,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證據”,包括課程大綱、試卷、畢業論文(設計)、實習實踐等過程性與終結性材料。教學檔案按高校日常管理規定存放,無需做特殊的整理,應保證檔案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在審核評估期間按要求上傳,切忌突擊整理和弄虛作假。
三是《自評報告》及支撐材料。《自評報告》等評估材料中的所有結論,應有充足的數據和事實支撐,不能隻有結論,沒有事實陳述和證明支撐。支撐材料是指用于支撐或證明《自評報告》等所述内容的相關材料,主要包括教學資料、學生學習檔案、各類記錄性材料、合作協議及其他佐證材料等。支撐材料以高校教學檔案為基礎,與教學檔案有交叉的部分無需單獨整理,按要求上傳至評估系統,或提供材料索引以方便專家查找、審閱。
四是引導性材料。主要包括高校職能部門、教學機構、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單位等材料,教學活動安排和人員名單,如校曆、課程表、教師名單、學生名單等。
25.學校在線上評估與入校評估環節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線上評估時間為2~4周,基本流程包括:線上評估開始前,參評學校與項目管理員對接,明确學校需要做好的準備工作(包括系統測試等)。依據評估方案要求,在評估系統中提交基本材料、自評材料及其他材料等。線上評估開始後,專家主要進行材料研讀,線上調閱材料、在線訪談座談、聽課看課等。參評學校根據專家評估工作需要提供相關材料,落實訪談座談、聽課看課安排,組織相關人員按時參加訪談座談。
線上評估是否聽課、調閱學生試卷和論文,由專家組視學校已有常态信息化條件和工作需要與學校協商确定,不搞“一刀切”,也不提出強制性要求。如參評學校具備或部分具備線上聽課、調閱的條件,則為專家組提供有條件的課程、試卷、畢業論文(設計)等的清單,以便專家組進行線上聽課、調閱活動。
入校評估時間為2~4天,基本流程包括:入校評估前,專家組組長與參評學校協商入校考察時間、天數、環節和重點考察内容等,參評學校提出是否召開評估說明會(評估第一天)。準備好自評材料、專家案頭材料等,協助安排專家組成員交通與住宿、做好經費預算等。入校評估期間,參評學校根據專家評估考察任務,配合做好聽課、訪談、調閱等安排,與專家組商定是否召開專家意見交流會(最後一天)。入校評估結束後,專家組成員離校,參評學校協助做好經費決算、入校評估材料整理等工作。
26.學校如何用好“3+3”報告等常态數據資源?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注重常态數據資源的挖掘和使用,依托教育部評估中心“國家數據平台”和學生發展中心“就業數據平台”,形成《本科教學狀态數據分析報告》《在校生學習體驗調查報告》《教師教學體驗調查報告》《本科生就業數據分析報告》《本科畢業生跟蹤調查報告》《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報告》(即"3+3"報告)。此外,學校編制公布的近三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也是評估的必備材料。
“3+3”報告分别從教學監測數據和就業監測數據、學生和教師體驗調查問卷、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跟蹤調查問卷的角度對學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提供評價參考,為學校自我評價、判斷和改革提供多元視角,是審核評估的重要依據,也可以成為學校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高度重視常态數據資源的累積和利用,通過評估,建立起“3+3”報告等常态化資源的累積、分析和使用機制,通過數據對比分析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和差距,深挖學校“招生—培養—就業”全鍊條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短闆和弱項,找準整改方向,精準發力,持續改進,不斷累積,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不斷縱深發展。
27.學校須重點關注的“紅線”“底線”要求有哪些?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對标國家基本辦學規範和辦學條件規定,在指标體系中設置“紅線”和“底線”要求,體現國家對所有參評學校的剛性約束。在定性指标中,通過增設對教師、學生出現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等負面問題能否及時發現和妥當處置,教材選用工作出現負面問題的處理情況等方面的立德樹人“負面清單”,關注高校辦學“紅線”。
在定量指标中,通過設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基本辦學條件、學生發展與支持服務方面的要求等“統一必選項”,列出了辦學“底線”标準,其中第一類評估16個,第二類評估17個。
對于突破辦學規範和辦學條件底線等問題突出的高校,教育部和有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将采取約談負責人、減少招生計劃、限制新增本科專業備案等問責措施。
28.學校“本科教育教學示範案例”是如何征集的?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首次設立征集本科教育教學示範案例舉措。專家組通過線上與入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察、評估、論證,從理論先進性、實踐有效性、示範推廣性等多個維度對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特色做法和鮮活案例進行評判,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做出是否推薦該校“本科教育教學示範案例”的建議,如推薦,需說明推薦理由。經評估專家委員會審議後,确定“本科教育教學示範案例”征集對象,由教育部向有關學校進行案例征集。
征集的案例既可以是示範性、引領性的綜合教育教學改革案例,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特色非常鮮明的教育教學案例。具體可體現在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模式、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案例需介紹學校實施上述舉措所取得的改革與建設成效,包括教育教學改革取得的突破,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标的突出效果,及其示範引領和推廣應用價值。
29.學校如何做好評估整改工作?
答:新一輪審核評估的整改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學校要認真梳理研究專家提出的問題以及自評自建查擺的問題,深刻剖析問題原因,切實做到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
一是及時總結評估工作。學校要在評估後召開專題會議,對評估工作進行及時總結,對标問題制定《整改方案》。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标導向,建立整改問題台賬,明确整改任務、措施、時間表以及預期目标和成效等。
二是建立評估整改工作機制。學校應建立整改工作機制,全面開展整改。整改工作重在長效機制、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建設,要紮紮實實整改,不能書面整改、虛假整改。建立督查督辦和問責制度,定期對整改工作進行督查,持續追蹤整改進展,确保整改取得實效。
三是按時提交《整改報告》。原則上,學校要在評估結束後兩年内完成整改任務并提交《整改報告》,系統、全面、實事求是地進行總結,針對需要整改的問題清單逐項分析整改情況,包含整改前後核心數據對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