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輪審核評估分類分種進行,高校要做好評建工作,首先要深入了解相應類别指标體系内涵。第二類審核評估指标體系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對影響高校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非量化核心要素進行審核,包括7個一級指标、27個二級指标和78個審核重點。定量指标主要對影響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數據進行審核,共46個,其中必選指标30個,可選指标16個,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至少8項可選指标。
為使師生進一步了解評估指标内涵,做好自評自建工作,從本期開始,教務部将分期推送教育部教育質量評估中心編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2021-2025)工作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的“新一輪審核評估指标體系内涵”部分。本期的内容是第二個一級指标“培養過程”内涵解讀,包括6個二級指标和21個審核重點。加粗字體且文字前帶序号的内容表示指标原文,不加粗字體表示《指南》對該指标的内涵說明。
本期内容如下:
2.培養過程
2.1培養方案
2.1.1 培養目标符合學校定位、适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體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情況。培養方案是學校教學組織與管理的基本依據,是培養過程的“藍圖”。培方案主要包括專業培養目标、畢業要求、主要教學環節及其安排等。培養目标既是教學設計的起點,又是教學實施的終點。作為教學設計的起點,它應具備合理性;作為教學實施的終點,它應證明能夠達成。培養目标的合理性主要取決于它是否符合學校辦學定位、适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體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1.2 培養方案符合國家專業類标準、體現産出導向理念情況。專業培養方案應符合國家專業類标準要求,包括專業培養目标要求,政治思想道德、業務知識能力等人才培養基本要求,專業的學制、授予學位、參考總學時或學分要求等。培養方案要體現産出導向理念,首先要保持培養目标合理性,然後根據培養目标制定畢業要求,再根據畢業要求構建與之相适應的課程體系,據此建立培養目标與畢業要求以及畢業要求與課程體系的對應關系。指标體系設置2個必選定量指标,學校須在公共藝術課程學分、勞動教育學時等方面達到國家對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剛性要求。
【必選】學生畢業必須修滿的公共藝術課程學分數≥2學分。該要求及内涵參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必選】勞動教育必修課或必修課程中勞動教育模塊學時總數≥32學時。該要求及内涵參見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B2.1.3:B1培養方案強化理論基礎、突出科教融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情況/B2培養方案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驗實訓内容的基礎性和應用性、注重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情況(标識“B”為“類型必選項”,體現學校的類型特征和精準定位,選擇第一種的高校須統一選擇“B1”,選擇第二種的高校須統一選擇“B2”,選擇第三種的高校原則上選擇“B2”,我校應選擇B1,下同)。專業培養方案要突出學校人才培養特色,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要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将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産教融合,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實驗實訓内容的基礎性和應用性,着力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要建立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審批程序,以及監控和評審制度,确保培養方案得到全面落實;應将培養要求細化到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保障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達到教學要求。
2.2專業建設
B2.2.1:B1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況/B2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與國家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産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的契合情況。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學校應根據辦學定位制定專業建設規劃,明确建設目标和建設内容、以及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等,并能采取有效措施得以落實。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要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需求相契合;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設置、專業建設要與國家需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及産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需求相契合。指标體系設置1個必選定量指标,即:學校通過認證(評估)的專業占專業總數的比例。同時,指标體系還設置2個可選定量指标,包括近三年新增專業數、近三年停招專業數,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B1/B2【必選】通過認證(評估)的專業占專業總數的比例。
B1/B2【可選】近三年新增專業數。
B1/B2【可選】近三年停招專業數。
B2.2.2:B1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建立自主性、靈活性與規範性、穩定性相統一的專業設置管理體系情況/B2圍繞産業鍊、創新鍊建立自主性、靈活性與規範性、穩定性相統一的專業設置管理體系情況。學校要深化本科專業供給側改革,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自主性、靈活性與規範性、穩定性相統一的專業設置管理體系。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要重點圍繞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要重點圍繞産業鍊和創新鍊,靈活、規範地優化和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完善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形成招生計劃、人才培養和就業聯動機制,建立健全本科專業動态調整機制,培育特色優勢專業集群,提升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專業建設特别是新專業建設要突出人才培養特色、體現學科優勢,保證教學資源充足,教學質量有保障,發展态勢好。
2.2.3 學校通過主輔修、微專業和雙學士學位培養等舉措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情況。學校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跨學科專業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自身辦學特色優勢,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開設微專業、輔修專業和第二學士學位專業,勵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學習本專業課程的同時,根據興趣修讀微專業、輔修專業課程和領二學士學位,促進複合型人才培養,增強學生的适應能力和競争能力。學校要制定微專業、輔修專業和第二學士學位課程體系、學分标準,建立健全與主輔修、微專業和雙學士學位制度相适應的人才培養與資源配置、管理制度聯動機制。
2.3實踐教學
2.3.1 強化實踐育人、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推動實踐教學改革情況。創新人才培養知識是基礎、思考是關鍵、實踐是根本。高校要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理念,強調“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強調“學中做”“做中學”“做中思”;高度重視實踐教學,建立與理論教學密切結合的實踐教育體系;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内容及方式方法改革,增強實踐育人效果。指标體系設置2個必選定量指标,包括實踐教學學分比例、國家級、省級實踐教學基地數等。
【必選】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學時)比例(人文社科類專業≥15%,理工農醫類專業≥25%)。該要求及内涵參見《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幹意見》。
【必選】國家級、省級實踐教學基地(包括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拟仿真實驗中心臨床教學培訓示範中心、工程實踐基地、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等)數。
B2.3.2:B1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建科研實踐、實習實訓基地情況/B2學校與企業、行業單位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情況。學校要積極推動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建科研實踐、實習實訓基地(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或與企業、行業單位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切實加強過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開放共享的實踐育人機制。指标體系設置1個可選定量指标:與行業企業共建的實驗教學中心數,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B1/B2【可選】與行業企業共建的實驗教學中心數。
B2.3.3:B1 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自教師專業實踐、科研課題情況及完成質量/B2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自行業企業一線需要、實行校企“雙導師”制情況完成質量。學校加強對畢業論文(設計)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内容、難度進行嚴格監控。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畢業論文(設計)選題要來自教師專業實踐和科研課題;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畢業論文(設計)選題來自行業企業一線需要,鼓勵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參與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實行校企“雙導師”制。指标體系設置1個必選定量指标,學校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比例須達到國家對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剛性要求。
B1/B2【必選】以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實踐性工作為基礎的畢業論文(設計)比例≥ 50%
2.4課堂教學
2.4.1 實施“以學為中心、以教為主導”的課堂教學,開展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評價情況。課堂教學是學校人才培養的主渠道。學校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積極推動課程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促進教與學、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科學設計課程考核内容與方式,推進教學内容及考試評價方法改革。
2.4.2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融合、加強信息化教學環境與資源建設情況。學校要積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融合,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态。改革傳統的教與學形态,因課制宜實施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推廣小班化、探究式、混合式教學,推廣翻轉課堂,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大力推進數字化教材建設,加強網絡資源、學科與科研資源等輔助教學資源建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通過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激發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4.3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機構和工作制度情況,依照教材審核選用标準和程序選用教材情況;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統一使用情況;對教材選用工作出現負面問題的處理情況。學校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材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教材〔2019〕3号),黨委對教材工作負總責,成立教材工作領導機構,明确專門工作部門,牢牢把握黨對教材建設的領導權。健全校内教材管理制度,負責教材規劃、編寫、審核、選用等。推進馬工程重點教材統一使用。加強教材全過程管理,完善教材質量監控和評價機制,嚴格把關,及時發現和處理教材選用工作出現的負面問題。指标體系設置1個必選定量指标,即:學校馬工程重點教材使用情況。同時,指标體系設置1個可選定量指标,即:近五年公開出版的教材數,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必選】使用馬工程重點教材課程數量與學校應使用馬工程重點教材課程數量的比例。
【可選】近五年公開出版的教材數。
K2.5卓越培養(标識“K”為“特色可選項”,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差異化發展,高校可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标自主選擇,其中:第一種與“K1”選項對應,第二種與“K2”選項對應,第三種原則上與“K2”選項對應。)
K2.5.1:K1科教協同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其實踐效果/K2産教融合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其實踐效果。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标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内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學校要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對于學術型人才培養,要積極推進科教協同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要積極推進産教融合卓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指标體系設置2個可選定量指标,為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學生數、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數,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K1【可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學生數。
K2【可選】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數。
K2.5.2 加強課程體系整體設計,優化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比例結構,提高課程建設規劃性、系統性情況。學校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标,全面優化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比例結構,加強課程體系整體設計,從而提高課程建設規劃性、系統性,給學生一個科學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避免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的随意化、碎片化。指标體系設置1個必選定量指标,即:學校本科生生均課程門數。同時,指标體系設置1個可選定量指标,為與行業企業共建、共同講授的課程數,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
K【必選】本科生生均課程門數。
K【可選】與行業企業共建、共同講授的課程數。
K2.5.3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以及圍繞“培育高水平教學成果”開展教研教改項目建設的舉措及實施成效。學校要主動适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對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大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培養卓越人才。
K2.5.4 一流專業“雙萬計劃”建設舉措及成效。學校要以建設面向未來、适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為目标,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大建設力度,形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點,引領支撐高水平本科教育。
K2.5.5 一流課程“雙萬計劃”建設舉措及成效。學校要樹立課程建設新理念,推進課程改革創新,實施科學課程評價,嚴格課程管理,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完善以質量為導向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形成多類型、多樣化的教學内容與課程體系,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拟仿真和社會實踐國家級和省級一流課程。
K2.5.6 優秀教材建設舉措及成效。學校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激勵廣大教師不斷編寫出版更多培根鑄魂、啟智增慧、适應時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2.6 創新創業教育
2.6.1 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體系與創新創業教育平台建設情況。學校要把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學校各方資源,多部門協作,建立起有效運行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平台建設,加大各級科研基地向本科生開放力度,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社會需求對接平台。
2.6.2 将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專業教育的舉措與成效。學校要将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面向全體、分類施教、結合專業、強化實踐,讓學生盡早參與和融入科研,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提高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要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深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訓練、隊伍建設等關鍵領域改革,強化創新創業導師培訓,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水平。
2.6.3 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性及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學校創新創業氛圍濃厚,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創新創業教育成效顯著。指标體系設置2個必選定量指标,包括本科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人數及比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數。同時,指标體系設置1個可選定量指标,為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學生比例,學校可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和實際情況可自主選擇。
【必選】本科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人數及比例。
【必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獎數。
【可選】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獲獎學生人次數占學生總數的比例。